“我自己非常非常喜歡大S,之前有機會跟她一起做節目,就非常激動,甚至抱有一絲妄想,我應該可以和她成為朋友吧。于是,立馬迫不及待地給她發了很長篇的信息,說S姐我真的很喜歡你。”
等待回復的過程格外漫長又忐忑,一方面她很期待偶像給予回應,一方面又擔心一旦對方回應,自己不知道怎么“搭訕”更好。半天之后,突然收到一條語音消息:“金靖,謝謝你哦,明天也要加油哦。”
金靖幻想的事情根本沒有出現,她沒有與偶像熟絡地攀談,也就更沒有什么一見如故成為摯友,對方只是和她保持禮貌客氣的工作關系。
“我傻呀,不過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成長,換位思考一下,也許過分熱情對別人是種困擾,然后又折磨自己。”
“大S的反應可以說很真實了,有時真想對那些'熱情'的人說,不過分熱情,保持分寸感,才是人間美德。”
適可而止的關心,恰到好處的熱情,讓別人舒服,是我們應有的自覺。其實,她們認識還不到24小時,但這段時間對她而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。朋友在夜跑群認識一個女生,兩人聊了幾句,發現居然住在同一個小區。朋友覺得大家并沒有熟悉到可以一起吃飯、大侃特侃的地步,寒暄了兩句,就打算結束聊天。
一開始朋友還能禮貌性地回答,后來實在受不了了,就借口有事,先去忙了,下次再聊。第二天一早,又發消息問她起床了嗎,見她不回,還發了兩次語音通話。朋友的尷尬癌都要犯了,只能手指一劃,選擇默默拉黑。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中,初次見面就情投意合,成為莫逆之交的畢竟少之又少。成年人的關系,講究的是循序漸進,只有交情到位了,感情才能進一步深入。如果只是打了一個照面,就話題沒完沒了;只是加個微信,就像爹媽一樣問東問西。這樣的熱情并不會拉近彼此的距離,反而會讓對方望而卻步,心生反感。
年少時,我們難免會認為“熱情”是秒殺一切的利器,待涉世已深,歷經苦楚以后才明白: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:“在哪一刻你覺得你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?”
“你一定要聽我的,裝成北歐簡約風,這樣你的品味立馬就上去了。”“你不是三居室嗎?把小房間做成衣帽間呀,有自己專屬的衣帽間,多爽。“別裝電視了,現在誰還看電視啊,在房間整個投影儀算了,效果好極了。”
“其實,我更喜歡的是中式的風格,也不打算弄衣帽間,畢竟和父母一起住……”
“你不懂,千萬別這么弄,不好看,白白浪費這么好的戶型,聽我的沒錯。”
我們一共去逛了三次建材市場,一次是建議,二次是勸說,三次朋友直接動手幫我挑家具。有些事,可能是出于好心幫人張羅,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也不希望別人對自己的想法強加干涉。熱情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,就容易弄巧成拙,被認為是多管閑事。甚至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并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。恕我直言,這種過分的熱情,是在強人所難,并不是良好的交往方式。
有事常聯系,無事各自飛,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,也不貿然插手別人家的私事兒。要知道,適當的關心,給人溫暖;過分的熱情,令人厭煩。關系再親近的親人,交情再好的朋友,也不能完全的親密無間,要給彼此留一線余地。